当前位置: 主页 > 游记

黎族山栏酒配上簸箕餐,这种美味很上头

2024-06-09 05:46

在海南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各村寨里,整天都是参观、体验,品味当地饮食文化。在椰风椰树下,在海边湖畔,在鸡叫蛙鸣中,在黎歌苗曲中,主人生怕没有款待好我们,倾其所有,将山中皆好看、皆可吃的,都热诚推介给我们。特别是那山栏酒,处处见,时时有,它柔而不软,迷而不醉,甜而不腻,香而不艳,绵而不淡,醇而不黏,远没有汉族人的高度酒那么凶悍,那么火爆,那么摧残。

槟榔谷的午餐是簸箕饭,记忆犹深。簸箕是黎族人常见用具的材料竹篾编的,小巧玲珑。里面铺着芭蕉叶,芭蕉叶新鲜得绿茵茵的,油亮、厚实、平滑、干净。盛着鸡肉、鸭肉、烤罗非鱼、卤鸡蛋、青菜、甜点、菠萝、小西红柿,还有一盅雷公藤山鸡汤。主人为我们斟满了山栏酒,簸箕中间,则是红白二色米饭。

山栏酒是一种糯米酒,是用山栏稻中的糯米酿制而成的,当地人称之为“biang”酒。山栏稻是黎族人种的旱稻。第一次听说旱稻,种在山坡上,也不要水。《崖州志》中说到海南稻有粳糯二种,“山稻,其甚多,最美者,名九里香,宜山林燔材积灰而播种,不加灌溉,自然秀实,黎人种之。”“旱稻亦曰坡黏,宜高田及坡园。四月种,八月熟,最耐曝。”所谓耐曝,就是不怕热带的阳光,也不需要水吗?稻子不是生长在水田中的吗?我在那儿看到了种旱稻的老照片,在刀耕火种的年代,燔材积灰,先烧了山,冷却后,男人在前面用竹竿捅一个洞,女人在后面往洞里撒谷种,然后不再管了,竟然还能亩产三百斤,这只能说是老天照顾黎族人,也说明海南的土地肥沃,雨水充沛。总之这真是一个奇闻,谷子在旱坡上也能发芽生长。还有照片看到收割旱稻时与收割水稻的方法也不一样,是用手捻小刀一穗穗捻割,与镰刀一片片收割不同。山栏稻有三种,山栏红米、山栏糯米、山栏香米。

山栏糯米酿的酒,大约有十度左右,没有后劲。我想到在这个县的报什黎族苗族村吃长桌宴时喝到的山栏酒,叫七仙山栏酒,瓶上还印有一首诗:玉液山栏美味香,常喝日久益健康。黎家千古人长寿,补气滋阴润脸庞。这诗夸奖自己民族的好酒很到位很自豪也很实在,不卑不亢。到黎族人家做客,没有茶水给你喝,进门一杯山栏酒,还热情唱起黎族的民歌《奔格内》,“奔格内”是黎语“来这里”的意思。这倒使我想起神农架的风俗也是如此,进门一杯酒,谓之冷酒,以酒代茶。待冷酒下肚,再上十盘八碗的,邀你入座,此时喝的酒叫热酒。这是一种盛情款待客人的风俗,将那种山里人的热情一进门就热辣辣、爽歪歪地送到你的嘴边,没有由淡而浓的铺垫过程。

簸箕餐中的饮食,代表了海南黎族人对瓜果、对稻米、对肉食挚爱的多样性。实话说,我多次来到海南就为了饕餮海南的美食,那些带皮的东山羊肉,为我最爱。还有带皮的黄牛肉,皮又有嚼劲,又有糯性。什么五条腿的猪、不回家的牛、会上树的鸡、会冲浪的鱼,这些涌动着海南地域特色的食材,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:在这里能吃到意想不到的美食。